找到相关内容8951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心智的培养

    相当重要的。我想这一点,在发菩提心的意义上来说,是非常契合佛陀的原始思想的。   为什么说要开发你的觉性呢?就是说,众生的觉性还没有开发出来的时候,我们要令它开发。我们现在已经真正学了佛,修了行,长期...

    道隆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6303095482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

    按照印度佛教的一般说法,修行解脱是一个长期过程,需要累世修行,不断地积累功德。例如《杂阿含经》中就说:“精勤修习……渐得解脱。”大乘佛教也提出了菩萨修习要经历“十地”的说法。   佛教传人中国内地以后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25996040.html
  • 六祖禅宗的历史地位与中华文化

    根源。成佛有很多办法,但是惠能要我们很快地将根源抓住,跟着就将根源呈现出来,就成佛了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上的变化。二是他对佛教的修行方式做了调整。以往都认为要长期坐禅,比如前面那些禅宗的先驱。但是惠能...研究会副会长。着有《回到故乡的荒野》(鲁迅论)、《中华新文学史》等多种。   刘斯翰 广东文学学会副会长、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、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,研究员。生于香港,幼承家学,长期致力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8340596381.html
  • 长江两岸的三峡石刻

    的诗作长期保存,以便永远纪念这位中华民族和睦、团结的天使。唐代诗仙李白的《王昭君》一诗,对昭君的远嫁荒漠,老死不归,表示莫   杜甫曾多次题咏瞿塘峡口的白盐山、滟预堆、白帝城,咏白帝城的诗有:《白帝...

    杨斌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8224396700.html
  • 柏林收藏的回鹘语文献及其研究概况

    术语也曾长期在蒙古佛教中占主导地位。还有一种令人奇怪的现象,有一份回鹘文文书竟赫然出现有蒙古语词汇的佛教术语。   在回鹘语佛教写经中,讲经文书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,它们大多为譬喻经或本生经,极受普通...

    茨默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22050697088.html
  • 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

    重要价值,长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。如法国学者戴密微(Paul Demiéville)[③] 及日本学者今枝由郎[④] 分别以《顿悟大乘正理决并序》为基本资料,对8世纪的拉萨僧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。香港...

    杨富学 王书庆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22051597090.html
  • 论高昌的天神崇拜

    淫僻不可纪。”可见古代祆教影响范围之广,势力之大。然而祆教在其长期传播、演变的过程中,其自身形态也在不断发生改变,早已不再是原生态的波斯祆教,出现了明显差异。同一个祆教大神阿胡拉·玛兹达在高昌却分别...

    薛宗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22054497096.html
  • 回鹘文《金光明经》及其忏悔思想

    研究发现,回鹘人之忏悔内容与方式,在印度、中亚、中原乃至吐蕃的佛教中一般是看不到的,故很有可能是受摩尼教忏悔思想与礼仪形式的影响所致。[11] 因为摩尼教先于佛教在回鹘中流行,而且长期被尊为回鹘国教,在...

    杨富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22054997100.html
  • 达观法师: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

    的《周易》,是圣人经由长期观察自然现象,而集大成。其中的太极图,就用黑色代表阴,白色代表阳;阴长则阳消,阳长则阴消,阴阳互为消长,来形容世间万有皆是生灭变易的。   由此可知,不论《佛经》所说的无常...

    达观法师

    达观法师|无常法门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14/03/112133325791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大乘修行人不可不知的修法——三殊胜

    则不能;有人听后只做三天,有人则长期奉行;有人只得少许利益,有人获利无边;有人只当作知识,有人则将三殊胜贯彻于一切时处,使每一善都成为殊胜。所以,由于求法的心态千差万别,结果也迥然不同。   三殊胜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大乘修行人不可不知的修法——三殊胜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211836325668.html